
社科院研究員 馬勇 資料圖
本文系鳳凰網歷史頻道對話社科院研究員馬勇文字實錄,采訪、整理:唐智誠
嘉賓簡介:馬勇,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學術史及儒家經學、近代中國文化、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化史、中國文明史等研究。出版有《漢代春秋學研究》、《近代中國文化諸問題》、《1894-1915:夢想與困惑》、《1911:中國大革命》等專著。
甲午戰前中日未能維護好朝鮮半島上的利益交集
鳳凰歷史:馬老師您好,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使清朝徹底放棄了對朝鮮的宗主權。在甲午戰爭前后,朝鮮的開化黨、東學黨對中國的態度究竟是怎么樣呢?
馬勇:歷史上朝鮮是中國的藩國,這種藩國的歷史從很早就開始了,朝鮮在明清兩代都尋求中國的保護。www.48tk.cn到了近代以后,西方勢力東來,中國學習西方之后,就首先在外交上,在宗藩體制上選擇了一個比較保守的態度,只管自己不管別人,不管藩國。于是宗藩體制就逐漸解體了,1870年代琉球就開始脫離中國。藩國也會接受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會接受外部資本的投資,它有個現代化的問題。如果中國沒辦法帶著藩國一起轉型,那只能接受西方的資本商品的沖擊。
1884年,越南離開中國的宗藩體制,這時候離甲午戰爭爆發只剩下10年的時間。中國這個時候開始注意到,藩國都跑掉了,這對中國而言不是件好事情。因為歷史上中國的藩國會經歷由生藩變熟藩,慢慢加入本土的過程。中國文明的邊疆的擴大,都靠這種“以夏化夷”的方式。所以1884年越南脫離中國之后,清政府確實也想下工夫解決這類問題,辦法就是通過加大對朝鮮的投入,來加強和朝鮮之間的關系。
在1880年代,中國和日本就圍繞朝鮮的未來發生了“拉鋸戰”。中國希望拉住朝鮮,因為朝鮮不僅是中國的番邦,而且扼住了北京的大門,它的地理環境很重要。但是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如果要對外開放,就一定要走向大陸才有發展的機會。日本要沖出大陸一定要走到兩條路,一條是通過臺灣這個踏板,踏向中國的華南地區,再踏向南亞;另一條就是從朝鮮半島進入遼東半島,再進入西伯利亞。
日本要學習西方,要把日本經濟[注: 日本經濟日本經濟指的是日本的國民經濟概況。 日本是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 概說 日本的經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充分地世界化,它就會和中國的利益產生交集和沖突,朝鮮半島就是一例。利益交集是指,如果中日能夠聯手讓朝鮮變得富裕安寧,那無論對中日還是亞太都有好處。但是在甲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