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的“康巴地區民族考古綜合考察”,于2005年對四川甘孜州石渠縣境內的文物遺存進行了調查,在此基礎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05~2006年對松格瑪尼石經城和照阿拉姆石刻進行了田野考古調查,并發表了專業調查報告。在此工作的基礎上,2010~201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甘孜州石渠縣文化局對石渠縣境內的早期石刻開展調查工作,陸續在石渠縣境內發現3處早期石刻群遺存,分別為須巴神山石刻群、白馬神山石刻群、煙角村石刻,總計石刻18幅,取得了重大收獲。我院已組織專業工作人員對新發現的3處石刻群進行了拓片、測繪、記錄等田野勘查工作,即將發表田野調查簡報。 新發現的石刻群位于石渠縣以東雅礱江流域的長沙干馬鄉和石渠縣以西金沙鄉流域的洛須鎮,保存狀況良好,題材豐富,包括五方佛、大日如來像、菩薩像、度母像、古藏文題記等,基本是吐蕃時期流行的典型題材和內容,圖像特征基本符合吐蕃時期的典型風格。
須巴神山石刻群
此次新發現的3處石刻群中,須巴神山石刻群的發現尤為重要,是此次新發現數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一處。該石刻群題材內容豐富,除佛教圖像外,還有大量的古藏文題刻。www.48tk.cn須巴神山石刻群位于長沙干馬鄉鄉政府西側0.5公里的須巴神山東面山腳處,現存石刻14幅。石刻群緊鄰公路,集中分布在山腳平整的石壁以及散落的大石上。該處石刻保存較好,大多是陰線刻,僅2幅采用了減地淺浮雕的技法。第1幅石刻為側身站立的半身人像,頭戴高筒冠,兩股發辮垂于胸前,耳根處用發繩系成結,身著長袍,是典型的吐蕃時期貴族形象。該像有圓形火焰紋頭光,手持長莖蓮花,應為菩薩,是石渠地區首次出現著吐蕃貴族服飾的菩薩形象,是佛教圖像在該區域吐蕃本土化的重要資料。第7幅石刻,上部中央為佛像,其下8排古藏文題刻,題刻內容為佛像的贊頌詩,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陳慶英老師進行了釋讀和轉寫,認為是極少見的完整的吐蕃王朝時期鐫刻的贊頌佛像的贊頌詩,是彌足珍貴的重要資料。第5幅石刻為4排古藏文題刻,第一行出現了“贊普赤松德贊父(子)”,內容是祈愿贊普圣壽綿長,國政興盛,武力雄強,并使眾生得到幸福和解脫痛苦的內容。第11幅石刻為陰線刻的飛天像,頭戴高筒冠,身披披帛,下身著裙,手持帶莖蓮花,腰部兩側有大型翅膀,身體呈“之”字狀,下身隱于翅中,這樣著吐蕃式服飾的飛天形象在吐蕃圖像中鮮有發現,是重要的圖像資料,同時也具有吐蕃佛像圖像本土化的典型特征。第13幅石刻為12排古藏文題刻,在今年5月的調查中,中國藏學中心的熊文彬研究員現場釋讀時,又發現了“赤松德贊父子”的內容。第7、13幅古藏文題刻為須巴神山石刻群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能夠判斷雕刻于赤松德贊時期,即8世紀末[注: 李慧珍,分別在1997年1月在北京和1997年5月在日本出道的,她的成名歌曲是《在等待》。1993年,她獲溫州市“金融杯”和一等獎“龍港杯”金獎及浙江省通俗歌曲大賽金獎。]至9世紀初。
目前發現的藏區早
[1] [2] [3] [4] [5] [6] [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