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古代人口梯級增長:由商周時千萬到清末4億 |
 |
時間:2016-02-18 22:58:13 來源:不詳
|
|
|
陳忠海
中國的人口總數由商周時期的千萬左右發展到清末的4億,其過程并非等量增長,中間經歷了幾次反復和爬升,重要的梯級有1000萬、5000萬、1億等。造成人口梯級性增長的原因,除政治、軍事甚至氣候變化等因素外,經濟因素無疑更為重要。
千年徘徊
關于人口增長的規律,馬爾薩斯有一個著名理論,認為人口在“無妨礙條件下”每25年會增加一倍。如果按這個速度計算,即使把西漢時期的公元元年中國人口總數假定為1000萬,到公元5世紀初的東晉時總人口就會突破1萬億了,但事實上這兩個時期的人口數卻沒有太大差別。
馬爾薩斯認為在“無妨礙條件下”人口以幾何級速率增加,但生活資料卻以算術級速率增加,一個是2、4、8、16……,一個是1、2、3、4……,按照這個速率,只需經過200年人口對生活資料的比例將會達到256:9,300年是4096:13,生活資料是制約人口自然增長的最主要原因。
先秦時期的人口總數一直處在低位徘徊階段,據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夏代的人口約1300萬,經過近2000年的發展,到戰國末期仍大體保持在這一水平,秦統一時人口總數估計為2000萬左右。2000年的時間不可謂不漫長,但人口總數卻基本保持了穩定,原因就是生活資料供給的約束。
這一階段是中國傳統農業的萌芽期,出現了粟、黍等被馴化栽培的農作物,青銅農具代替了石質農具,又初步掌握了物候知識和天文歷,農業經濟有了初步發展,為養活上千萬人口提供了物質基礎。但總體來說,這一階段的農業生產還處在粗放和落后階段,作物品種單一,青銅農具存在很多缺陷,缺乏水利基礎設施保障,生活資料的增長受到極大制約,加上戰亂、自然災害等,人口始終維持在同一水平。www.48tk.cn
農業突破
中國第一次人口梯級出現在漢代,據《漢書·地理志》,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國總人口數達到了5900萬左右,西漢末年人口數雖然銳降,但到了東漢初期又快速回升,據《后漢書·郡國志》,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人口總數為3400萬,章帝章和二年(88年)為4300萬,桓帝永壽三年(157年)為5600萬。
兩漢300多年間人口總數大體在5000萬上下波動,較夏商周三代有了質的突破,除了統一王朝帶來的社會穩定以及戰爭的減少外,生產的發展,尤其是農業技術的突破性進步是最關鍵原因。
漢代進入中國傳統農業的形成期,農業由粗放逐步向精細發展,農具進入鐵器時代,出現了鐵犁壁、二人三牛的耦犁以及鐵耙、耬車、風車、水車、石磨等先進生產工具,畜力成為生產的主要動力,耕作的速度和質量都大為提高,農作物品種也更為豐富,通過絲綢之路等途徑的傳遞,大量新品種農作物被引進,對水利建設和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也更加重視,出現了更為精確的歷法,這些使得徘徊了2000年的勞動生產率得到質的飛躍。
夏商時的糧食畝產量缺少文獻記載,《管子》說過“一農之事,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鐘”,這說的是春秋時期[注: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稱春秋時代,簡稱春秋。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的產量,畝產0.2鐘,1鐘為10石,即畝產2石。
漢代糧食畝產量有了突破性提高,《前漢紀》談及西漢文帝時的畝產:“今夫農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過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1] [2] [3] 下一頁
|
|
|
|